去延安(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)

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四川江津县有着这样的一个奇观,一个院子里经常来来往往许多人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敬佩之意,但也可以注意到每个人几乎都是提着礼品进门,又提着完完整整的礼品出来,从无...

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四川江津县有着这样的一个奇观,一个院子里经常来来往往许多人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敬佩之意,但也可以注意到每个人几乎都是提着礼品进门,又提着完完整整的礼品出来,从无例外。

仔细打听来才得知,原来这个院子里居住的人是陈独秀先生,即使他此刻归隐在家中,仍然有许多怀揣着马克思主义梦想的同好者来拜访他。“南陈北李,共同建党”的传说依旧在中华儿女心中流传着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1937年,被国民党羁押多年的陈独秀出狱,此时的他并没有忘却心中未完成的理想,而是想要回到延安根据地去继续担任共产党的领导者,但他的这一想法却没能实现,所以只能归隐四川。

那么,为什么陈独秀去往延安根据地的计划没有成行?难道陈独秀愿意放弃了自己坚持多年的共产主义事业?

那就不得不提起当时毛主席向陈独秀提出的三个条件了...

面对毛主席提出的三个条件,陈独秀并没有答应,这就致使了陈独秀的离开。

思想界的明星,主持建党伟业

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,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安庆怀宁县的一个普通家庭,他自幼丧父,从小在爷爷的照顾下长大。

18岁那年,陈独秀参加乡试。在这场考试中陈独秀很不幸落选了,但也因为这场考试中的所见所闻,使陈独秀的一生发生了转折。

那时候中国已经经历了甲午战败,大清王朝风雨飘摇,而中国民众们却好像还活在一场大梦之中,仍然以当官发财为人生第一目标。

在江南应试的考场上,一个考生举止疯癫,长长的辫子四散,鞋子也掉了一只,还边走边大笑道:

“噫!中了中了”。

看道如此景象的陈独秀自是悲从中来,对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的怀疑彻底爆发了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中国人民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的人才真的可堪大任吗?
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
在这样选官机制下所选出来的官员,必定不能带领中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。

这时的陈独秀彻底认清了封建文化的糟粕之处,并决意改变这个局面。

但陈独秀并没有止步于当时普遍的发动革命才能拯救中国的说法,他知道想要改变中国现在的状况,光靠政治变革是远远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扭转中国人民的愚昧的思想,只有广大中国人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思想的错误时,中国才能摆脱困境走向自强自立。

于是在1915年,陈独秀在上海创办《青年杂志》》(后改为《《新青年》》),新文化运动也自此正式拉开序幕,一场热火朝天的思想变革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。

不少青年人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眼看世界,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为摇摇欲坠的中国缓解危机,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,陈独秀彻底陷入绝望。

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,俄国一声炮响向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,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的身上看到了中国获得新生的新希望,自此转变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战士,用一生去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。

从此,陈独秀不再将救国停留在理论方面,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

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,他同战友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,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
命运跌宕,五进五出“监狱”

在陈独秀漫长的革命道路中,最值得人津津乐道的事就是他曾经五进五出“监狱”的大门。而这也正是他用生命捍卫理想捍卫真理最有力的证据。

第一次是在1913年,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,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陈独秀在安徽组织起声势浩大的讨袁行动,并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,失败后被捕入狱。

但这并没有消磨陈独秀同反动势力决斗的信心,在1919年为了宣传五四运动、开化国民思想陈独秀再次被捕。

而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别是在1921年和1922年,此时的陈独秀已经在各界的支持下与李大钊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,在为共产党事业奋斗的进程中,陈独秀受到国民政府的仇视被捕入狱,在党组织多方面周旋之下,陈独秀才重获自由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而陈独秀的第五次入狱则是在是在1932年,此时的陈独秀人生境遇已经彻底改变。

自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短短十年之中,陈独秀先后经历决策失误、失去两个儿子、被开除党籍几件大事。

共产党成立之后,在陈独秀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带领下,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,就在中国掀起了风风火火的大革命运动,但随着大革命的发展,一些存在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。

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没有多久,由于历史的局限性,当时的中共的领导者们在分析一些问题时,不够透彻。

与此同时,随着国民党政府北伐得越来越顺,想要一家独大的狼子野心也暴露无遗。

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,陈独秀有些犹豫与退缩了,他是一名才华出众敢于斗争的思想家,却不是一名富有血性的革命者。

他只能选择听取共产国际的意见,选择对国民党妥协退让,维持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平关系。可也正是这份妥协在日后酿成了大祸。

1927年,国民党打起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旗号,对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绞杀。

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、陈乔年相继被国民党迫害致死。

赴死之时,陈延年、陈乔年不过29岁与26岁。

在短短大半年时间内,陈独秀接连失去两个爱子,他悲伤不已、后悔不已。

陈独秀自此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存在的问题,共产国际所下达的指令并不适合拥有者独特国情的中国,中国、中国共产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。

于是,他开始转向研究苏联托洛茨基的观点,可他对党的发展做了太过悲观的预测,所提出的策略都过于保守,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。

陈独秀的行为也触怒了共产国际,在1929年11月5日,陈独秀被开除党籍,从此不再隶属于任何党派。

可离开中共的陈独秀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,他仍然活跃在战争的前线,面对岌岌可危的中国,陈独秀悲愤不已接连发表多篇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,每一篇文章都情真意切震耳发聩,饱含着他一颗深沉的爱国之心。

这也大大激怒了国民党当局,最后在1933年陈独秀被国民政府以“危害民国罪”判处徒刑13年,即便如此,陈独秀也并没有低下他的头颅,他回击说:“予固无罪,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,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国民党已耳。”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于是,在1932年陈独秀第五次入狱,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入狱,当陈独秀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则是五年之后了...

提前出狱,面对重重压力

对于陈独秀而言,入狱并不可怕,但可怕的是在其中所消磨的时间,他的理想与志向并没有完成。

不过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,陈独秀并没有在监狱中耗费13年之久。

1937年全民族抗日爆发,国共关系缓和,再次建立了国共合作战线,在共产党的积极营救下,陈独秀也因此提前出狱。

陈独秀出狱后不禁感叹道造化弄人,此时去哪儿也成了陈独秀心中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
陈独秀私下里表示,自己还是想回到延安去的,在那里他可以继续未完成的事业。

于是,就算蒋介石多次派人重金邀请他担任国民政府的劳动部长,他也毫不留情地拒绝了。

可回延安回共产党的道路却没有陈独秀想象般简单。此时的他面对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,这也是他为什么出狱后没有立即回到延安的原因。

首先,是来自国民党方面的,蒋介石宁愿花重金也要将陈独秀揽入麾下,也必然不会让陈独秀在这个关头返回共产党。

蒋介石为此还派出了昔日与陈独秀同在北大的旧友胡适、傅斯年前来劝说,但换来的却是陈独秀的破口大骂,痛失爱子、牢狱之苦都是横在陈独秀心头的深仇大恨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见招揽无果,蒋介石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,他不断地派国民政府的人前往拜访陈独秀,营造出陈独秀与国民政府十分亲密的样子,借此阻碍陈独秀回归延安。

其次,阻碍陈独秀回延安的重要阻力则是来自党内,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被人遗忘,而是被人放大发酵,甚至还给他安上了“汉奸”的帽子。

党内王明、康生的对陈独秀的回归多加阻挠,还搜集了许多莫须有的事情来证明陈独秀背叛了共产党,是个汉奸。

陈独秀对此也毫无办法,甚至有些心灰意冷,对自己是否回延安这件事也多加疑虑。

而阻碍陈独秀回延安最重要的原因则是陈独秀的托派身份,陈独秀曾经研究托洛茨基的思想,而此时共产国际的反托派运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,许多党内人士也就这一点对陈独秀的身份问题提出了诸多质疑。

不过,党中央还有许多人是衷心希望陈独秀回归共产党的,这其中不乏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人,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让陈独秀回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藏在“三个条件”下的分歧

再三思考之后,由毛泽东为代表向陈独秀回归延安提出了三个条件:

首先是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;

其次,是要有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对该战线的坚持与诚意;

最后,就是要放弃自己的“托派”想法,公开承认错误且和“托派”断绝关系,放弃自己所作的一切有关“托派”的行动与理论。

前两个条件正是陈独秀心中的所想于是欣然接受,可是第三个条件陈独秀却并不认可。

而这其中也暗含着毛主席与陈独秀在革命观点上的分歧。

陈独秀先生对于毛主席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,他如同指路的明灯,曾经对尚且稚嫩的毛主席产生过许多思想上的影响。

在1918年时,年轻的毛主席前往北大听课,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陈独秀,在与陈独秀交流之后,他更是感叹陈独秀富有大智慧,正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材。

但两人的分歧出现在国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,起因是两个人对国民党的态度截然不同。

当时,陈独秀已经转向研究托派理论,这也致使他的想法十分理想化,甚至脱离了中国当时的革命实际。他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并不一定只能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,通过妥协与让步同样可以缓解国共之间的矛盾。

这时的毛泽东一眼就看出了国民党的狼子野心,他深知一味的妥协只会为共产党招来灭顶之灾,只用枪杆子下才能出政权。于是,毛泽东常常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问题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1927年起,两个人就开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,毛主席开始走向农村,而陈独秀还在坚持着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错误决定,这也致使共产党在后期受国民党围剿损失惨重。

正是因此,在陈独秀回归延安之前,毛主席向他提出了三个条件,希望陈独秀可以答应这三个条件,从而摆脱托派错误思想的影响,重新成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。

但作为一个思想界的斗士,陈独秀先后提出了诸多理论,每一个理论在看他来都是有可取之处的,不能因为今日的顺遂去全面否认曾经的自己。

他固执地认为乱世之下,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被打上错误的烙印。

他不愿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,所以他没有选择答应这三个条件。

于是,他并没有答应毛泽东提出的这三个条件,没有选择回到延安,而是到四川江津安度晚年。

但陈独秀的晚年过得并不顺利,正如前文所说,有许多人前往四川江津拜访陈独秀,但对于外人的帮助,陈独秀大多都是拒绝的,他只接受一些来自共产党人的好意。

而平常生活的开销则来自于他微薄的稿费,生活过得十分艰辛,但即使如此,他也没有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的节操,他宁死不屈的志气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敬佩。

1942年,陈独秀先生饱受病痛折磨在江津离开人世,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正式落幕。

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,毛主席仅提出三个条件,陈独秀为何拒绝?

结语

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对陈独秀先生的评价:“关于陈独秀这个人,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,他是有过功劳的。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...”

作为今人,我们要时刻感念前贤,对于陈独秀先生的历史功绩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,对于他曾经犯下的右倾错误也要深刻反思。

而对于功名这件事陈独秀先生也是看得十分通透,从他的诗歌足见他的心志:悠悠史海、惊鸿掠过、念冯唐、秋不悯蝉语吱吱、独坐溪头思太公、登峰顶,神往春秋与聃同。

  • 发表于 2022-12-30 14:47
  • 阅读 ( 89 )
  • 分类:互联网

0 条评论

请先 登录 后评论
李陈科技
李陈科技

721 篇文章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相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