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帝王,一般会有年号、谥号(周朝设立)、庙号(商朝设立,隋以前不全有),其中,年号始创于汉武帝。
在秦朝之前,纪念方式是以所在国家国王(公)在位年数,如王几年,公几年等,对于先王时期,则是用谥号称之,如桓公几年,成王几年等,有时会加上国号。
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废除了庙号和谥号,自称始皇帝,继位者用二世、三世等延续,可惜,秦朝二世而亡。
汉朝初期,依然沿用之前的方式,如高祖几年,高后几年,直至汉文帝继位,进行了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“改元”。
汉文帝十六年,术士新垣平献宝,并用术法让太阳两次经过最高点(大概是一种魔术),汉文帝大喜,下诏改明年十七年为元年,于是,是书上就出现了汉文帝前元某年和后元某年的说法。
历史第一个年号诞生于汉武帝时期,据清朝赵翼考证,汉武帝十九年为建元元年,第一个年号为“建元”。
另外,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建元等年号是后来追加的,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元鼎三年提出的,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实施年号,是“元鼎”或者“元封”。
自汉武帝到元朝,一位帝王在位期间的年号不全是一个,会多次改元,直至明朝建立,采取一世一元制,一位皇帝一个年号,清朝延续明制。只有一位例外,就是明英宗朱祁镇,两次继位,用了两个年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