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国地图和现地图对照(春秋七国对应的现代位置地图)

齐:山东 楚: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燕:河北北部,北京天津,辽宁 韩:河南中谨羡西部 赵:河北,山西和内蒙部分地区 魏:河南中祥棚拍东部和山西一部分地和凳区 秦:陕西甘肃四川 战国七...

齐:山东

楚:湖南湖北江西安徽

燕:河北北部,北京天津,辽宁

韩:河南中谨羡西部

赵:河北,山西和内蒙部分地区

魏:河南中祥棚拍东部和山西一部分地和凳区

秦:陕西甘肃四川

64380a370d0eb.jpeg

战国七雄对应现在的位置都在哪?

战国时期的七雄地图分布是由秦国、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韩国、魏国和赵国组成,秦军秦国在现在的陕西省一带,燕国在现在的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,齐国为山东省一带,魏国在现在的河南省一带,赵国在现在的河北河南省之间韩国夹在秦国、魏国和赵国之间,现在的山东和河南之间,楚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区。

这个历史知识初中课本上以很明了。

“春秋五霸,战国七雄"人皆知之。

从古地图上看,“战国七雄”,齐,楚,秦,燕,赵,魏,韩。分部领域和当代地图不同。和当今地图相比,各国领地各有互相交错所占。

齐国:在今山东。占有今河北西南,山西东南部分领地。都城今山东淄博。

楚国:在今湖北。占有今河南,安徽,湖南等部分地方。都城今湖北。

秦国:在今陕西。占有甘肃和四川的部分领地。都城在今陕西咸阳。

燕国:在今河北。占有东北三省的部分领地。都城在今北京。所以北京又叫燕京。

赵国:在今河北。占有今山西,内蒙的部分领地。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。

魏国:在今河南,占有今山西大部分领地。都城在今河南开封。

韩国:在今河南。占有山西大部领地。虚誉都城在今河南新郑。

这就是占国七雄各橡枯自的领地,欢迎互相讨论。

秦国

首先,就秦国来说,在战国时期,因为兼并战争的频繁,各个国家的领土是经常出现变化的。而秦国在战国初期,主要占据着今天的甘肃省、陕西省等地区,后期在白起、司马错等人的征伐下,将今天的四川省、重庆市乃至山西、河南等部分地区也纳入到秦国的版图中。当然,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疆域,就不列举了。

魏国

在三晋分家后,魏国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地,占据着今天的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等部分地区,居于战国时期的四战之地。

韩国

对于魏赵韩三家来说,韩国的国力是最为弱小的,在灭掉郑国之后,韩国的主要统治区域集中在今天的河南一带。

赵国

同样来自于晋国的赵国,其一开始的统治区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、山西地区。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,赵国消灭了中山国,并积极向外扩张。由此,赵国的统治区域还达到了今天的内蒙古、陕西等地区。

楚国

在战国历史上,楚国的国土面积一度是最大的,几乎占到了当时天下的半壁江山。在楚国相继吞并鲁国和越国后,其除了湖北、湖北、贵州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梁誉洞浙江等南方身份,还将统治区域延伸到山东等中原地区。

齐国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,其中,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齐国占领的。当然,除了山东地区,齐国的势力还延展到河南、河北等周边地区。

燕国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北京也被称为燕京,这个称呼和春秋战国时的燕国存在密切关系。除了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部分地区,燕国还积极向今天的辽宁地区扩张。

春秋战国国地图和现代中国地图相比较

春秋战国地图如下:

总面积大概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。楚在南,赵在北,燕在东北,齐在东,秦在西,韩、衫镇魏在中间。在这七个大国中,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──秦、魏、齐、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。

现代中国地图如下:

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,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.8万多千米,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。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,其中台湾岛最大,面积35798平方千米 。中国同14国接壤,与8国海上相邻。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、5个自治区、4个直辖市、2个特别行政区。

扩展资料:

一、中国的区域位置:

中国位于亚洲东部,太平洋西岸。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,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。西起帕米尔高原,东至黑龙江、乌苏里江汇合处。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,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。

领海由渤海(内海)和黄海、东海、南海三大边海组成,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.8万千米。

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.28万公里,东邻朝鲜,北邻蒙古,东北邻俄罗斯,西北邻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好亩斯坦,西和西南与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等国家接壤,南与缅甸、老挝、越南相连。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、文莱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。

二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友塌森国:

齐、晋、秦、陈、吴、楚、越、韩、赵、魏、宋、鲁、卫、郑、曹、钜、邾、杞、杨、蔡、剡、任、滕、费、倪、曾、缯、邳、巢、随、钟吾、刘、六、召、周、道、房、沈、申、苏、温、廖、舒、舒鸠、舒庸、舒廖。

燕、南燕、许、徐、虞、虢、黎、无终、中山、安陵、邓、贾、邢、甘、荣、巴、蜀、单、州、胡、唐、赖、权、莱、逼阳、纪、遂、谭、代、黄、项、耿、霍、息、梁、芮、滑、薛、邿、章、顿、陆浑、肥、鼓、赤狄、潞国、江、根牟、应、罗、樊、毛、程、宿、詹、焦、祝、吕、聂一百零五国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春秋战国

百度百科-中华人民共和国

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:战国七雄地图古今对照

战国七雄,是指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,七国分别是: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、秦国。

而如今的战国七雄的位置,是我国第二、第三阶梯的中东部地区的主要省份,如河北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、江苏省等。

1、齐

春秋时期,齐桓公首霸中原。春秋末年,齐公族衰落,卿大夫相互兼并。

田齐立国时,已经进入战国中期。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。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,“设大夫之号”,招聚天下贤士。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。到威王、宣王时,稷下人才济济,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。

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,改革政治,齐国遂强大。公元前353年,齐大败魏军于桂陵。公元前341年,齐又伏锋歼大败魏军于马陵。公元前334年,齐威王与魏惠王“会徐州相王”,正式称王。威王晚年,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。公元前322年,田忌攻临淄,求邹忌,不胜,逃亡楚国。

齐宣王时燕国发生“子之之乱”。公元前314年,在孟轲劝说下,宣王命匡章率“五都之兵”、“北地之众”伐燕,五旬克之,一度占领燕国。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。

齐国所在位置如今为山东地区,齐国国都是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),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(临淄西北五十里),田氏代齐之后,仍以临淄为都城。

2、楚

先秦芈姓周朝诸侯国,战国七雄之一。

楚国在周文、武之世开始崛起,奄有江汉,史称“大启群蛮”。前704年,熊通僭越称王,是为楚武王。楚成王时,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。楚庄王时,任用虞邱子、孙叔敖等贤臣,问鼎中原、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,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。

进入战国,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,一时间兵强马壮,初露称雄之势。

楚国所在位置疆土西起大巴山、巫山、武陵山,东至大海,南起南岭,北至今河南中部、安徽和江苏北部、陕西东南部、山东西南部,幅员广阔。

3、燕

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。战国时为七雄之一,前222年被秦国灭亡。

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,文化较中原落后,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,凭借齐国“尊王攘夷”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,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。

前323年,公孙衍发起韩、魏、赵、燕、中山“五国相王”。前314年,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,太子平不服,作乱,失败被杀。昭王“吊死问孤,与百姓同甘苦”,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,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,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。

前284年,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,率倾国之兵联合赵、楚、韩、魏五国伐齐,连下齐国70余城,杀死齐闵王。

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。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,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。前230年,秦国灭了韩国。前228年,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,逼近燕国。

前227年,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(现河北易县)。荆轲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 未遂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。

前226年,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。燕王退守辽东,杀太子丹以求和。前222年燕灭于秦。

燕国所在位置为北京、冀北、辽西一带,曾建都蓟(今北京市)。

4、韩

韩国(公元前403-公元前230)周朝的诸侯国之一,是战国七雄之一,与魏国、赵国合称三晋,国君为姬姓韩氏,是晋国大夫韩武子(晋武公叔父)的后代。

公元前453年,晋国的韩、赵缺冲、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,瓜分晋地,是为晋阳之战。公元前403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,正式位列于诸侯,韩国建立,建都于阳翟(今河南禹县)。

公元前375年,韩哀侯灭郑国,迁都新郑(今河南郑州)。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(韩威侯)在巫沙会面,并尊为王。

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,所在地设置颍川郡。

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,内政修明,韩国成小康之治。由于地处中原,韩国被魏国、基迅齐国、楚国和秦国包围,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,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。

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,初都阳翟(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),灭郑国后迁新郑(今河南新郑)。

5、赵

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,非常得宠。后平定徐国之乱中,造父军功显赫,乃受封于赵城,立赵氏。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。

周幽王时,叔带因见周室腐败,离开镐京,来到晋国。以下七代而至赵衰,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,赵氏因之位居世卿。至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,赵氏正式建国。

三晋分家之初,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。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,一起行动,共同进退。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,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,破齐、伐秦、败楚、瓜分中原,天下不敌。

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,赵国获利不均。欲南侵,又遭到魏国排挤,魏赵矛盾升级。前375年,赵成侯继位,公子朝作乱。魏武侯公开支持,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,魏、赵彻底决裂,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。时魏国正盛,齐、秦、楚悄然崛起。

前354年,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,兵围赵国都城邯郸。赵求救于齐、楚。齐威王遣田忌出兵。田忌以孙膑谋,围魏救赵。

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,魏国霸业渐衰,赵国逐步崛起。魏国比邻秦国,屡次为秦国所攻,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,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。

前325年,魏惠王发起魏、赵、韩、燕、中山的五国相王。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。时赵孱弱,屡见欺。武灵王曰“无其实,敢处其名耶?”去王号,并终生不再称王。

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,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,领导国人,衣胡服、习骑射,史称“胡服骑射”。

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。史载“时赵之强,甲于三晋”。前299年赵君退位,立王子何为君,是为赵惠文王,自号主父。前296年,赵主父翦灭中山国,独吞其地。又北略胡地,拓土千里。

赵主父死后,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,渐与秦成争霸之势,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。前262年,秦王龁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,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。至前260年,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,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。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,赵军全军覆没。赵国国力大衰。

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,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,南与卫、魏、韩三国交错接界,北与楼烦、林胡接界,西与韩、魏两国交错接界。国都在晋阳(今太原),前425年迁中牟(今鹤壁),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(今邯郸市邯山区),前372年立邢为信都(邢台市桥东区),为赵之别都。

6、魏

魏国(公元前403年—公元前225),周朝诸侯国之一,也是战国七雄之一。姬姓,魏氏。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、公元前344年称王、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,共179年。

当时它西邻秦国,东隔淮水、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,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、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,北面则有赵国。魏国始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公元前364年,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,此后魏国称为梁国  。

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、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,公元前403年,魏与赵、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。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,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。

他用翟璜为相,改革弊政;用乐羊为将,攻掠中山国;以李悝变法,教授法经,依法治国,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。

魏国先祖为毕公高,后毕国亡,公族称毕氏,流散各地。有一人曰毕万,侍奉晋献公为车右,因军功封于魏城,立魏氏。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,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。

魏氏发家较晚,较之其余五卿稍弱。前453年,魏桓子魏驹伙同赵、韩灭智伯,剖分晋国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,史称魏文侯。

初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,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,故又称梁国。公元前225年,秦将王贲攻魏,决河沟灌大梁城,虏魏王假,灭魏。

魏文侯时期,魏国独占中原。军事上,以吴起、乐羊为将,灭中山(魏文侯死后复国),联韩赵,败嬴秦,弱芈楚,攻姜齐,中原地区魏氏独大。

魏文侯死后,魏武侯立,继续着魏国的强盛。时魏东伐西讨,南征北战。但魏、赵关系逐步紧张,三晋后院失火。魏武侯、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,却一味穷兵黩武。

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、河南中北部、陕西西部、河北南部。

7、秦

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,非常得宠。后平定徐国之乱中,造父军功显赫,乃受封于赵城,立赵氏。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,建立秦国。几代人的惨淡经营,后因勤王有功,始为诸侯,称秦襄公。秦国之贫瘠,中原诸侯皆卑之。

至秦穆公图强,国势稍盛,称霸西戎。而后,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,屡为晋国所败。后三家分晋,三晋联合攻打秦国,秦国更衰。

战国时期,魏用吴起为将,屡败秦军,攻入关中腹地。秦孝公即位后,下求贤令,卫鞅入秦,见用于孝公,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,史称“商鞅变法”。

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。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。前316年秦灭蜀,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。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,前238年掌权,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。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,到前221年秦灭齐国,统一中国。

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。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战国七雄

古代七国地图分布是什么?

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:

战国七雄,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,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,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。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,但已名存实亡。

诸侯国互相攻伐,战争不断。三家分晋后,赵国、魏国、韩国跻身强国之列,又有田氏代齐,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,分别是:秦国、楚国、齐国、燕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。

秦并六国

秦国虽然暂受挫败,但实力雄厚,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。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。公元前251年,燕乘赵国新败,出兵攻赵,反被赵国击败。然而在秦的威胁下,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。公元前247年,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,败秦于河外。

公元前241年赵首团哪庞暖合赵、楚、者码魏、燕、韩五国兵攻秦,但为秦所败。从此,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或羡。秦乘势各个击破,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,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统一天下,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。

秦之前的七国领土在现在的地图上怎么分布

战国时代,不仅有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、秦七个大诸侯国,还有诸如中山、卫国、宋国等中小型诸侯亏轮国,但这些中小型诸侯国逐渐被七雄所吞并,所以我们探讨最多的还是七雄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优缺点。

上面这幅图是战国初期的诸侯国分布图,此时韩赵魏三家刚刚瓜分了晋国,魏国占据着中原,人口众多,且在魏文侯的统治下,率先进行了变法,实力强盛,乃战国第一霸主。此时的魏国还同赵、韩两国关系不错,三家联军北击中山、南拒楚国,西攻秦国,东抗齐国。

然而到了魏惠文王时期,桂陵、马陵大败后,实力迅速衰弱,地处中原的魏国成为了四战之地,要承受四方的压力,再也没有恢复到全盛时期。

韩国和魏国同处于中原地区,也面临着和魏国同样的境地,韩国北临魏赵,东有齐,南有楚,西有秦,四面受敌。只在韩昭侯时期, 在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后,韩国国力大增,十数年间,诸侯无侵者。但之后,被魏国连续征讨,一蹶不振。

燕国、秦国、赵国、齐国、楚国这五国都处于四方边界,燕赵在北边,秦国位于最西部,齐国位于最东部,而楚国则占据广大的南方地区。按常理来说这五国只要搞定了自己后方的少数民族后,就可以一心朝一个方向发展,称霸列国。

事实上也是如此楚国南部的越人实力较弱,对楚国威胁很小,于是楚国在灭掉东部的吴国越国后,成为了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,实力强盛,一直是秦国最大的敌人。

赵国在经历了胡服骑射后,打败北部的匈奴人,拿下了中山国,军事实力很强,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同秦国在战场上一较高下的诸侯国,自魏国之后,赵国一直是秦国东出的最大的阻碍。

燕国从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,但是从分封初期,燕国的实力就一直不强,甚至中间有段时期被戎狄人截断了同中原诸侯的联系。到了燕昭王时期外用苏秦,内用乐毅,国家富强起来。后来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,大破齐军,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,燕国进入鼎盛时期。

齐国位于最东部,濒临大海,国内的东夷乱孝人早就被消灭或同化,所以齐国早在春秋时期就称霸哗空稿诸侯国,战国时期也一直实力强大,是秦国一直拉拢的对象。

秦国就不用多说了,地处西部地区,但周边的游牧民族实力很强,几代国君都死在了战场上,但秦人很坚韧不拔,尤其是商鞅变法后,国力大增,拿下了义渠国后,更是没有了后顾之忧,经过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,最终统一天下。

除去韩魏两国,其余五国的地理位置都不错,只是赵、燕、齐、楚四国没有彻底变法,且连续经历好几代昏君、庸君,好的法令制度不能延续下去,虽能强盛一时,但最终不可避免衰落,最终被秦国灭掉。

  • 发表于 2023-07-06 22:59
  • 阅读 ( 52 )
  • 分类:互联网

0 条评论

请先 登录 后评论
小高锄禾
小高锄禾

723 篇文章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相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