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临沂河东**方侦破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,扣押涉案资金19万元,作案手机4部。据了解,一个名为“临沂某调查公司”的网站,**对外出售相关定位、轨迹等信息。
经查,自2017年以来,犯罪嫌疑人黄某、朱某二人以“**”名义,在微信朋友圈、QQ群、贴吧等网络平台发送广告信息招揽客户,后通过跟踪、**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,先后为30余名客户提供涉公民个人信息1.1万余条牟利,共计非法获利27.8万元。
此外,此前有消息称,有网友在海外论坛BreachForums上贩售20万笔**民众户籍资料,并宣称手上有全台2300万民众资料。据了解,这20万笔**人的户籍资料,内容非常详细,包括婚姻状况、居住地址、学历等;底下留言还有多名网友询问价码,回应“很高兴完成交易”。
在“Breach Forums”论坛公开的20万笔资料均为真实,黑客将2300余万笔资料“包裹”出售,一包售价五千美金,相当于十六万元新台币,算是相当廉价的个资,还强调可用比特币或泰达币替代。有兴趣的买家就可以跟黑客交易,实际上会想要这些资料的人,多属电诈集团。
日常生活中,个人信息看起来“毫不起眼”,可能为了领个赠品,就把姓名、手机号给出去了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,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。故而,公民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重要了。
那么,个人信息是如何估值的呢?
据一篇报道显示,在真实场景中研究个人对其信息的估值,其一,是对安卓商店三十万款应用(有付费的,也有免费的)的经典研究,即,通过探析个人在**信息权限不同、价格也不同的应用之间的下载选择,就可以大致估算其对信息的估值。
结果是对于单个应用而言,用户选择所显示的、对于单个权限的估值约在0.2-0.3元之间;其二,在国内某小额**平台上开展的实验研究,在这个场景下,个人QQ号和其雇主电话的价值合计价值约230元,约合国内人均日收入的60%。尽管这一目前而言信度最高的研究不易外推至其他场景,但足以证明个人信息并非总是只值毫厘。
另外,该报道中也提到了:结合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法研究个人对其信息的估值,即,面对问卷时,回答准确的估值会是个人的最佳策略;回答之后,也要相应地给参与者付钱。有研究者研究了六个国家的个人在十类信息估值上的差异。其中很多具体结论有趣且实用。
例如,各类信息估值的高低顺序大致是银行账户、指纹和**数据最高(约50元),联系人、浏览记录、联系人、声纹等居中(约36元),位置、广告等最低(几乎为0)。德国人对信息的估值最高,拉美地区个人则甚至愿意付费看广告。等等。
对于不同的信息和主体类型,也有基于BDM机制(在BDM机制下,个人报告其对信息交易的估值,同时与一个事先取定、个人也知情的随机变量的实现值比较,如果报告值大于实现值,则成交;小于,则不成交)的细分的发现。例如,女性、少数族裔、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成员对其信息的估值普遍偏低。
而且,也有研究者发现个人对其所有脸书信息(包括基本信息、帖子、点赞等)的估值中位数约在5300元。然后随机分组,对于两个实验组分别告知两类信息:一是根据年报,脸书平均而言可以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到约2880元;二是根据之前脸书所涉集体诉讼的和解协议,对于每个用户信息泄露的赔偿也是约2880元。
然后再用一次BDM机制。结果,无论是告知个人企业通过其信息赚到的钱,还是告知对其信息的赔偿,都会引起个人对其信息估值的显著上升。估值上升在弱势群体中会更加凸显。
总而言之,在面临更加真实选择的场景中,尽管个人对零散信息的估值并不高,对于**信息、**场景或者大量的个人信息,个人对其估值更多是成百上千,而非几分几角。同时,被贩卖的信息,会因为信息的贩卖对象、信息的新旧,影响个人信息的交易价。
最后,需要注意的是,估值个人信息,并非为了给犯罪团伙提供“参考”,而是个人对其信息估值几何,影响到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许多重要的问题的判断。一种情况是个人对其信息只估值几分几角,一种情况是估值成百上千。
在这两种情况下,对于个人信息权益是否具有、具有多少财产性,个人信息损害权益赔偿的门槛应有多高,还有个人信息是否属于“琐屑”的权益,等等,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自然会有差异。因此,需要测准个人对其信息的估值。而且对估值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,既有利形成更深刻的理解,又有利于设计更切实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