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和朱元璋。
 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(公元前256年冬月[1]  二十四—前195年四月二十五),沛丰邑中阳里 [2]  人,汉朝开国皇帝,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、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。[3]  对汉族的发展,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。
  刘邦出身农家,为人豁达大度,[4]  不事生产。历任沛县泗水亭长、[5]  沛公、汉王。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。陈胜起事后不久,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,攻占沛县等地,称沛公,[6]  不久投奔项梁。公元前206年十月,刘邦军进驻霸上,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。秦朝灭亡。[7]  刘邦废秦苛法,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。[8] 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,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。[9]  楚汉战争前期,屡屡败北。但他知人善任,注意纳谏,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,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,终于反败为胜。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,[10]  统一天下。公元前202年2月28,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[11-12]  即皇帝位,定都长安,史称西汉。
 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(1328年[1]  -1398年6月24日),字国瑞。[2]  原名重八,[3]  后取名兴宗。汉族,濠州钟离人,明朝开国皇帝。
  朱元璋幼时贫穷,曾为地主放牛。1344年(元至正四年),入皇觉寺,[4] 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,[5] 1356年(至正十六年)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。同年,攻占集庆路,将其改为应天府。1368年(至正二十八年)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,在应天府称帝,国号大明,[6]  年号洪武。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,平定四川、广西、甘肃、云南等地,最终统一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