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(华夏起源商朝最后的王,帝辛)
在明代作家陆西星所著的神魔小说《封神榜》中把帝辛描述成一个昏庸无能的暴君。但是现在许多人对历史上帝辛是暴君这个事不太认同,认为这只是周文王在上位后故意丑化了帝辛,好巩固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。真实的纣王是什么样的呢,让我们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,去了解这个人吧
帝辛(辛、纣,约公元前1105年-约公元前1046年),沫邑(今河南淇县)人,商朝末代君主,帝乙少子,史称纣王、商纣王。辛是帝乙的小儿子,兄长为微子启,依照旧制,微子启应该为继承人,但是由于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,不能继承王位,而辛作为嫡子被立为继承人。帝乙二十六年,帝乙逝世,辛继位。
史料记载,帝辛继位后就发现国内王室贵族不服约束,当时的王室贵族,因为他们有世袭制的得天优势,所以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和奴隶、还有自己的军队,这对当时的帝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,于是决心打压。帝辛知道想要瓦解贵族势力,最致命的打击就是废除世袭制,让这些贵族们从根本上丧失挑衅的资本。于是帝辛开始大举收回贵族们的领地废除他们多年来的贵族特权,但却受到了个贵族势力的大力反扑。不仅如此大祭祀等宗教势力也一样对帝辛的统治不满。在古代的商王朝时期,宗教的权威和势力都很大,在举行国家大小事宜之前都要经过占卜才能进行,不仅仅是国家,平常百姓家几乎大事小情都要举行祭祀,以此来问询上天,占卜凶吉。而宗教的祭司掌管这一切,可以这么说,在当时祭司所说的话就代表着上天的旨意,他的话就是天意。当然祭司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,商王也清楚祭司的重要性,一般来说,祭司都是王室成员来担当。祭司和商王逐渐形成了一种权力平衡。商王代表了世俗王权,祭司代表着宗教神权。中国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宗教和政治分庭抗礼的时代。祭祀要有祭品,三牲三畜是基本祭品。高等级的祭品是人,是奴隶,是战俘。商朝是最弑杀的朝代,只要是重大的祭祀活动,必须要用活人祭祀。在某些时候,祭司的权利甚至于要高于君主。于是纣王开始减少了祭祀的次数,原来是十日三祭,他改为一月一祭,甚至不祭祀。不祭祀,那么祭司就无法通过祭祀活动来控制纣王的行为。祭司的作用在逐渐的被纣王减弱,祭司的权力被逐渐的打压。
在当时的社会奴隶和底层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官的,因为当时的社会只有世家贵族的人才能做官,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机会,跟别提奴隶。于是帝辛开始了一系列改革,启用底层百姓,甚至是奴隶为官,任用那些出身低微,但是能力很强的人来进行国家管理和改革。此举对世家贵族的权利垄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,打断了长久以来只能贵族为官的特权。虽然赢得了民众和奴隶的支持,但是彻底得罪了贵族和宗教势力,为后面亡国埋下了祸根。据历史记载帝辛在位有三十年时间,他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在征战途中,他屡次对黄河以南、黄河以东进行讨伐,占领了很多的部落领土,俘虏了很多战俘,初步的使古中国进入统一。在最后一次对东夷的作战中,因帝辛把军队都投入到了对东夷的作战中,导致国内空虚,国内的贵族宗教势力等一些不满帝辛者趁机联合周文王发起了反叛,听闻周部落率军攻打朝歌,帝辛立刻率军救援,可是他的军队将领和将士基本都被贵族世家们收买,全部倒戈,只有一帮奴隶和战俘在帮着纣王作战,没有主力军的支撑,帝辛大败,而后逃回到朝歌,自焚于鹿台。自此,商朝500年的统治彻底完结。
从历史文献中看,帝辛并不是传说的那么昏庸无能,妲己也并没有此人。相反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王,上位后就开使一系列对国家改革,改变传统观念,去除旧俗,使寻常百姓也能一展抱负。不仅如此他的战功卓绝,统一了黄河以南以北的土地,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。可惜的是,在当时世家贵族和宗教的势力实在太大,轻易的打压并不能动摇其根本。国内的内乱才是导致帝辛失败的主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