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慎之
『所谓“受害者情结”,也就是我们时刻是受委屈的那个人。』
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人们为什么要用一种打砸抢的方式“爱国”,用谩骂和恶毒的诅咒维护所谓“正义”?
有人说,因为现实里很多人很压抑,网络事件,是一个情绪发泄口。
我同意。
如果压抑比较难理解,我们再尝试去深层次地体会下,哦,那是因为“委屈”。
压抑的人,都很委屈。
记得小时候,父亲揍我的时候,一般我是不会哭的,而奶奶安慰我的时候,我才会哭。
8岁的时候,老师让我罚站并且留堂不给饭吃,我很难过,但敢怒不敢言。回到家里,当妈妈没有马上做好饭时,我很愤怒。以至于后来妈妈端过来饭时,我把它摔在了地上。
我知道妈妈是安全的,而老师是不安全的。
委屈是感觉到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,或者感受到屈辱又无能为力的感觉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生活就像是父亲那样的“冷酷无情”,那样的“严厉和有原则”。
自我负责,其实有时候确实会让自己感觉压力很大。
而有匿名保护的“我”,就是一个受尽委屈后随意发泄的孩子。
网络就像是一个具有强大“包容力”的妈妈,很安全,不会被严厉惩罚,不会抛弃我,并且我可以掌控。
那么,一些“事件”,就是一个可以投注情感的接受体,看似与当事人共情,其实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。
或者,就是代入一个“委屈的自己”到当事人身上,表达出愤怒,因为愤怒让人有力量。
有“道德或者正义”的保护,愤怒得很合理,伤害那些“坏人”,也很合理。
其实,那是我们让自己活在自己的委屈中。
胡慎之心理
我们把自己定位了一个委屈又愤怒的孩子,一旦感觉自己有道理,又有一些“幻想的力量”,我们要加倍奉还。
所以,很多有“丑闻的主角”,成为了公众的“杀父仇人”一般的存在,被羞辱谩骂,甚至打骂致死。
一个内心卑微的灵魂,一旦拥有了权力,那一定会把权力放大到可以控制整个世界。
就好比一个幼年被冷落和羞辱的暴发户,一度会有“老子天下第一”的幻觉,并且希望用“君临天下”的感觉对待外界,有一种“无所不能”的感觉,当有钱的时候,他可能会认为是钱可以购买一切的!
或者,穷人想象地主喝豆浆是喝一碗倒一碗的,因此,在有钱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挥霍行为。
网络里那些谩骂,或许那一刻,谩骂者一度幻想通过自己的谩骂可以改变一个世界。把世界骂成他们内心中“理想的世界”,符合我需要的世界,让所有人都看到他们的愤怒或者“正义行为”。
一个充满委屈感又愤怒的孩子,如果有一把机关枪,那样的危害可能性和强度,要远远高于一个有正常思维和内心平和的成年人。
这其实蛮可怕的。
一个道德高于规则的社会,那是混乱又让人感觉绝望的。
胡慎之心理
我们看到一些对成功人士的访谈,有时会看到他们“混蛋”的过去。很多成功者,都会有些不堪的过往,这是规律。
从心理动力学解释,就是“有些混蛋事件,是因为在突破一些控制,成为自己”。
当他们谈起父母的时候,基本都是感激自己的父母。父母曾经对待他们的方式或许是严厉的,或许是苛刻的,但是最终,他们选择了原谅自己的父母。
成功人士一般都能够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委屈。
有鸡汤说:不孝顺父母的人很难成功。
其实,不是孝顺,而是他们能与父母共情,并且从此自己是自己,父母是父母。能够从两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父母,去爱自己的家人。
养儿方知父母恩,这句话的意思不是父母用来控制和说服自己的孩子的,更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父母的原谅和接纳,同时,也是自我福利的标志。
豆瓣有个小组,叫“父母皆祸害”,我了解了一下,感觉那里的故事却是让人看了很心疼。但同时让人感觉毛骨悚然,因为那里充满着愤怒和哀怨。基本上,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的父母,并且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伤口,给其他人看。
姑且叫同病相怜吧。
但我认为,那里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促进自己成长的地方,因为很多人活在委屈里。
活在委屈里的我们,必然要给自己的委屈找到一个“让我们委屈的人”,而那个人一定是伤害我们的人。
不管用什么方式伤害,都是伤害。
如果我们一直在体会那种委屈的感觉,就会有两种状况:
一,希望复仇或者伸冤;
二,绝不让委屈再次发生。
这样,人生的目标和体验,往往是灰色的。
小时候在父母养育方式下受到的委屈,平反的可能性很低。
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表达自己做错了,或者表达歉意,可能性不大。
胡慎之心理
能够让你感受委屈的父母,要么是没有能力自我反省,要么就是没有能力给予你好的成长资源。前者,不会对你道歉,后者会告诉你,我们尽力了。
哪怕你责怪了,你也会因为看到他们无能为力而产生愧疚的感觉。
何况,在中国的孝顺文化下,你要表达自己的委屈,而获得公平的对待,真的很难。
委屈的人,伤人又伤己,在人群中无法找到值得信任和可以陪伴的他人。
当然,因为委屈,所以更渴望他人不要让我委屈。
那是一个两极和黑白的世界,要么是我被理想地照顾着,要么你就是坏人,是伤害我的人。
前面说了成功人士,那还有一些人会如何对待委屈的感觉呢?
会合理化。
“我一直是听话的孩子,后来因为……,人生就变得灰暗了。”
“要不是我父母怎样,我的人生一定怎样。”
对自己失意的现状,有了很合理的解释。
然并卵,然后呢?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合理化,是一种很幼稚的防御方式,是给自己的痛苦找个借口。
胡慎之心理
鸡汤都是很有道理的废话。
但我还是要说句鸡汤:成功者“只为困难找方法,不为失败找理由”。
言下之意,失败者,都是因为我们在找借口。
又要说一下我亲爱的奶奶了。我奶奶对我很好,如果我不小心摔倒在地,她会安慰我。然后在地上踩上两脚“这个坏地,害的我宝贝孙子摔倒了”。3岁的时候,我对这样的方式很受用,一般会破涕为笑,对自己很满意。
我的失误就是这样被解决,伤痛就是这样被疗愈的。
假如,我20多岁,还用这样的方式,那我周遭的人和事物,都会成为“伤害”我的人。只要有失意和挫折的感觉,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我推责的对象。
这样,我就不需要去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。
幸好我后来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一直在影响我的人际关系,不再合理化了。要不然,我可能会恨我奶奶了。
就像我们一直听的一个关于溺爱的故事:一个被妈妈溺爱的孩子,在犯罪后要执行枪决,把自己妈妈的奶头咬下,告诉妈妈,是妈妈害的。
这是一种无意识的“共生”需要,我的一切都是因为你而造成的,你要为我的一切负责。
当你还在幼年委屈的感受中,任何人和事物,都将被你投射为“不好的父母”,而自己是那个受伤的孩子。在小心翼翼和战战兢兢中,敏感地关注着“不公平和被羞辱”,或者是那些“控制我和压迫我,我又无力反抗”的感觉。
同时,因为这些感觉,我们与这个世界对立,哪怕身边的朋友,也要时刻提防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可能。
那么,说好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呢?
我还是个委屈的孩子,我哪有能力妥协和包容,哪有能力去看到他人,怎么可能去体谅他人的感受,与之产生共情呢?
所谓“受害者情结”,也就是我们时刻是受委屈的那个人。
既然有委屈,那么让我们委屈的人,就是那些我们渴望报复或者抱怨的人。
我们时刻准备着,不在委屈中爆发,就在委屈中死亡。
胡慎之心理
所以,见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,那种愤怒就爆发了,除了骂和诅咒,没有任何能力做任何行为。
因为,我们是孩子,渴望着有个“理想的父母”来拯救我们。我们渴望着绝对的公平,并且,我们不需要自己做出任何努力。
一个委屈的孩子,就是这样想的。一个委屈的孩子是无法自我救赎的,因为,我们在重复着委屈的感觉,在抱怨中想着如何报复。
身边人对待我们的好,和我们要的不一样,也不会感激,也不会接受,并且,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满足。
好多人会问我说:我该怎么办?
当你问我这个问题时,或许你可以先问问自己,自我负责地问问自己。
这个世界,不会有绝对公平,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尊重你,或者关注到你的感受,能够承受些“委屈”,本来就是成年人的自我能力之一。
一位成年的女儿,与自己的母亲因为带孩子问题有一些冲突,母女两个都很愤怒。
母亲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女儿认同而委屈,并且用“我是犯贱”这样的言语攻击女儿。
女儿因为母亲曾经对待自己很强势,又一次的被母亲用“愧疚感控制”的方式对待而委屈。
问我她到底该怎么办呢?
我告诉她,别把自己放在委屈里,尝试用大人的方式处理家人带给你的委屈感,发个信息表达歉意,说声对不起。
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,而是表达你看到了你妈妈的委屈,并且在意她的感受。
当你能从幼年的委屈中跳出来,尝试去和他人共情,也就意味着一种成长。
这或许就是不让自己成为一个“委屈孩子”的方法之一吧。
——the end——
胡慎之心理
活在委屈里的孩子,很难感受到爱。